|
中国专利文献CN103095433A,优先权日2011年11月04日和2011年12月27日,申请日2012年04月09日,公开日2013年05月08日; |
|
中国专利文献CN103299563A,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,申请日2011年12月28日,公开日2013年09月11日; |
|
PCT国际申请文本WO2012/044115A2及其中文译文,公开日2012年04月05日,其中文译文使用其中国同族专利CN102918793A; |
|
3GPP标准3GPP TSG RAN WG1 #68总结报告v1.0.0(R1-120951)及其部分中文译文,请求人主张公开日2012年03月21日; |
|
3GPP标准3GPP TS 36.213 V10.5.0(2012-03)及其部分中文译文,请求人主张其公开日2012年03月13日; |
|
3GPP提案R1-121853及其部分中文译文,请求人主张其公开日2012年03月29日; |
|
中国专利文献CN103384188A,本专利的公开文本; |
|
中国专利文献CN103384188B,本专利的授权公告文本; |
|
PCT国际申请文本WO2010/133031A1,公开日2010年11月25日; |
|
中国专利文献CN102291227A,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。 |
三、实务指引

启示:撰写时应预设可能的实施例扩展,尤其是兼容不同技术变形的描述。
2.支持修改的逻辑链:合议组强调“直接、毫无疑义”标准,需在原始文本中埋设技术关联线索。
例如,本案通过原申请对“不同TDD配置”的普适性描述,推导出FDD+TDD组合的合法性,官方推导过程及结论见下图:

以证据3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 | 证据组合:
证据3、证据4至证据6、证据10中的一个或多个证据和/或公知常识; |
以证据6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 | 证据组合:
证据3、证据5、证据6、证据9、证据10中的一个或多个证据和/或公知常识; |
以证据10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 | 证据组合:
证据3、证据5、证据6、证据9、证据10中的一个或多个证据和/或公知常识。 |
启示:无效请求需精准定位对比文件的技术缺失,例如:证据3:未涉及“不同TDD配置下各载波子帧数最大值确定”的核心区别特征;证据6:仅讨论定时关系选择,未触及M值的动态计算逻辑。
2.技术启示的关联性论证:合议组指出,现有证据未证明区别特征属于公知常识,凸显无效请求中“技术动机”举证不足的致命伤,官方意见及结论见下图:
(1)以证据3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





(2)以证据6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




(3)以证据10作为最接近现有技术

